《遵生八笺》曰:“四时惟夏难将息,伏阴在内腹冷滑”。
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
6个节气,90天,半月一变化。
立夏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并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峰。而且夏季雨量充沛,大多数动植物在这个季节疯狂生长。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呈现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的趋势,此时人体生理也会出现一系列变化:阳盛外浮,阴伏于内。
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对人来说,此时新陈代谢旺盛,阳气外发,伏阴在内,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夏季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多关注“心、脾"。
夏季如何养“心”
夏季在天为热,在人为心。夏季心火偏旺,所以夏季以制心火为保健中心。
有的人午饭以后,脸通红、胸闷,这实际上是心脏疾病的一种前兆。中医认为:心病,可能跟肺经、胃经、脾经、心经、肾经等都有关。
上午九点多发作的心脏病,可能是由脾胃经的问题造成的;下午两三点发作的,可能是小肠经的问题;下午三点到五点发病,可能与膀胱经有关,那是阳气大虚的现象;下午五点到七点发作,就和肾经相关。
◐ 饮食上, 中医认为,夏季为心所主,其味在苦,因此可适当进食一些苦味的食物。比如苦瓜、莴笋、芹菜、莲子、百合等。苦味蔬菜中含具有消暑、退热、除烦、提神和健胃的各种成分,对人体有利。
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太多的苦味会过度助长心气而抑制肺气,因此也不应过量食用。同时人们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食物(如:萝卜、葱白、姜、蒜等)补益肺气。
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夏天饮食不可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
◐ 情志上,喜怒哀思悲恐惊这七情一旦过度皆可伤心,致使心神不安。盛夏酷暑蒸灼,切记火爆脾气,防止心火内生。
◐ 作息上,结合夏天白昼长的特点,宜晚睡早起。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和工作后,可能有疲劳之感,需要午休做适当的补偿。尤其是老年人,更需要中午休息一下。中午小睡片刻,养足心脏阳气,有助缓解疲劳,保持心神安宁。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最好在一小时以内。
夏季如何防湿养“脾”
夏末秋初为长夏时期,这个季节多雨潮湿,水气上升,空气中湿度最大,湿便成了长夏之主气。
湿为阴邪,容易损伤人体阳气,病多缠绵难愈。
湿邪尤其容易损伤脾阳。脾喜燥恶湿,如果脾阳为湿邪所侵入,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
脾气升降失常后,常见水肿形成,眼下呈卧蚕状。
因此夏天切记,不要在炎热环境后偏嗜寒凉之品,饮大量冰品冷饮,损伤脾阳,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使湿邪留滞。
空调温度不要过低(最好在26度以上),不要在露天及阴冷地方过夜,以免感受湿邪。
◐ 饮食上不宜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应以健脾、去暑化湿为原则,选择具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为主,比如鸭肉、鲫鱼、虾、银耳、菇类及米仁、绿豆、扁豆等。
另外,可吃些醋,既生津开胃,又能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疾病。
◐ 起居上,虽然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但对于老年人及体质较弱的人,一味强调“夏练三伏”不太合适,因为此时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对人体健康不利,应减少室外高强度的运动,可以到山区环境优美的大山里面避暑,做空气浴。也可游泳,既锻炼了身体,又可祛暑消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