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排左一为林让卿
温州网讯 昨天,温州市中医院党政办宫温虹先生来电称,“市民记忆中的五马街区老故事”刊登的五马街老照片、老文献和老资料,读后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由此想到他手中的一张老照片,并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
老照片里的主人翁林让卿(1905~1983),又名林国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林让卿与父亲林振亮经亲戚吴百亨介绍,林振亮受聘为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市中医院前身)常驻医师,林让卿则任药房员工。
吴百亨因其姨太太是林让卿的表姐,故介绍林氏父子由平阳榆垟(今属平阳县万全镇)来温谋生。抗战期间,林让卿曾回平阳开设药店,生意颇佳,其后又返温进入“乾宁斋”药号任职。1956年,乾宁斋与其他国药号合并,成立公私合营“温州国药联合制药厂”;林让卿又先后进入“老香山”药店及温州市中药饮片厂工作,直至退休。
今年9月,林让卿后人到中医院查询其祖父辈名册,临别时出示其父林让卿1956年在府前街“乾宁斋”门口欢送同事光荣参军的老照片供留念,使得我们能一睹六十余年前位于府前街的乾宁斋大门旧貌及门口张贴的“公私合营”标语。
在五马街西口与府前街十字路口,现今的报喜鸟专卖店处,曾为“乾宁斋”药号所在。清咸丰六年(1856),慈溪董氏夫妇受温州同行盛邀,于温州府前街和蝉街先后开设两间药栈,取名“乾宁斋”。董氏夫君中医世家出身,对小儿病治疗颇具独到之处,慕名求医者众。1932年,时任经理顾春生深受西学影响,在他主导下,制定了乾宁斋丸散制剂标准,其部分收录于“普安名医”郑叔纶所编撰的《修正丸散膏丹配制法全集》中。嗣后,乾宁斋按照《配制法》所载,约束制剂,用料质地讲究,绝无减省,备受同行及客户赞誉。1956年,乾宁斋与三余堂、叶三宝堂和叶同仁堂等国药号合并,成立温州国药联合制药厂。至此,乾宁斋从董氏清咸丰六年(1856)来温至1956年,正好百年。而“老香山”药号创立于清同治七年(1868),由于为“药行街”口第一家药号,凡进入大同巷的药材客人或病家,自然就成为老香山的客人。
药行街在五马街西口及大同巷南段不到五十米长的地方。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是药行街的鼎盛时期,亦是温州商业史上第一条“专业街”。
1956年,温州城区登记在册的中药店有150家,其中开业于辛亥革命前的老药号共有16家,“老香山”是16家之一,排在四大药号“三宝同仁,大生乾宁”和“汤天一”之后,名列第六。后经国家商标局注册,“老香山”成为浙江温州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属下的中华老字号。
来源:温州都市报
通讯员:宫温虹
媒体链接:http://news.66wz.com/system/2017/12/02/1050471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