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地看了日历,今年的小暑正是阴历五月廿四。
古代的月名非常好听,讲的是阴历。
阴历五月,有“榴月”“仲夏”等别称,
而人们又称六月为“荷月”“且月”“伏月”“季夏”等。
小暑在阴历五月底六月初,气候风物,便皆在这别称里了。
小暑三候。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若是放在今日,人们对小暑的形容一定是“炎热”“巨热”这样的词汇。
古人却说,温风至。
看似冷静平淡的四个字,
描写了小暑的炎热: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
二候蟋蟀居宇。蟋蟀,亦称促织,而我们更熟悉的名字大概是“蛐蛐”。
蛐蛐和知了是很多人关于夏天的久远记忆。
其实,如今只要走去稍远的郊外、公园、田野、乡间,
便能清晰地听到这熟悉的叫声。
“蟋蟀居宇”说的是天气越来越炎热,
连蟋蟀都离开田野,迁往较为阴凉的庭院,
或村头屋角的石缝里穴居。
三候鹰始鸷。
此时,地面温度开始升高,
老鹰开始往天空高处飞翔,变得异常凶猛。
应氏曰:杀气未肃,鸷猛之鸟始习于击,
迎杀气也。
食 俗
『尝新米』
小暑小禾黄。
古代每年新谷成熟,都会让家中长者吃第一口米饭,
用筷子把米饭挑出一点在桌上,
寓意年年有余。
割早稻,动镰刀时,
也要先割几株稻谷给牛尝尝新,
这感恩天地的习俗在乡村至今保存着。
少数民族还有专门的“新米节”节日,
当天要煮新米,祈求风调雨顺。
『吃芒果』
西瓜、火龙果、荔枝、杨梅……
这个时节最不缺的便是水果。
农谚里有“小暑吃芒果”一说,
因为小暑时节正好是芒果最成熟美味的季节。
由于芒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经常食用芒果,可以起到滋润肌肤的作用。
『吃黄鳝』
民间觉得人参珍贵,于是说什么食物好,必定要和人参比上一番。
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意思是说,
虽然黄鳝一年四季都有,但小暑的黄鳝是最好的。
因为此时的黄鳝最为肥美。
儿时稻田、池塘、河边都有,
抓来洗净,味道鲜美。
乾宁食单之蜜汁糯米藕
原料:莲藕1节、糯米适量、红糖45克、桂花蜂蜜30毫升、红枣6粒
做法:
1.将藕洗净,切去一端藕节(藕节留着待用),使藕孔露出,洗净,沥干,冰糖砸碎待用。
2.糯米淘洗干净,晾干水分,从藕的切开处灌入,用竹筷子将末端塞紧,然后在切开处,将切下的藕节合上,再用小竹扦扎紧,以防漏米。
3.用一沙锅或铜锅(尽量别用铁锅),放入灌好米的藕,再放入清水,以水没过藕为限,在旺火上烧开后转用小火煮,待藕煮到五成热时,加入少许碱,继续煮到藕已变红色时取出晾凉。
4.用一扣碗垫放网油一块,将藕削去外皮,切去两头部分,切成1.5厘米厚的圆饼扣入碗内,放入白糖、冰糖、桂花糖,盖上网油上笼蒸到冰糖完全溶化时取出,去掉网油渣和桂花渣,翻扑盘内,然后再去掉面上的网油渣即成。
养 生
小暑虽没有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却是炎热的起始。
小暑之后便进入三伏天、大暑,开启“蒸笼模式”。
“春夏养阳”,此时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
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
露天的木料,如公园的长凳等,
经过露打雨淋,
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
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
在上面久坐,易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因此切记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木椅)上。
诗 话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听见下雨的声音》电影剧照
消 暑
唐·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纳 凉
宋代·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节气插花
六月末,
是不同于春天的仲夏繁华,
路边树叶斑驳、野外雏菊盛开、
山丘上芦花摇曳、水边莲花朵朵……
一支青莲、一朵木槿、一只芦花,
都可以成为这个季节插花的主角,
用路边黄的白的红的野花做点缀。
小暑到了,梅雨就结束了吗?
这段时间, 杭州人被梅雨惊得“咋咋呼呼”。准确地说,不是我们咋咋呼呼,而是今年的梅雨有些粗鲁。上一秒太阳当空照,下一秒犹如十几层高楼里每个窗口扑下一盆冷水,哗啦哗啦,声势浩大。这可个一点也不像我们印象中温温柔柔的梅雨,湿气重不必说,出门再也不敢不带伞了。
梅雨期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看一看天气预报也知道,到了小暑,也还没出梅。
2018年出梅时间:7月14日,农历六月初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