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味归经
甘,凉。
◆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用于腮腺炎,黄疸,膀胱炎,尿血,小便不利,乳汁缺乏,月经不调,衄血,便血。外用治乳腺炎。
◆ 用法用量
2~4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怎么也不曾想到,真正见到萱草,其实在10岁不到的年纪。那时候老家的溪边最常见,金黄的花开成百合的形状,偏平、狭长的叶子又有些像兰花的叶子,那抹黄却格外耀眼。远远看去,河滩上一簇金黄,格外惹眼。也不必特意去采,因为是野生,路过时便采了去,几朵花拿回家洗干净煮在肉汤里,鲜嫩可口。那时候,它叫金针菜。土里土气的名字,却也最形象。
后来学了个词——黄花菜都凉了。再三纠结,才知道金针菜还有个更通俗的名字,便是黄花菜。这菜也非是老家独有,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分布。对于“黄花菜都凉了”这一调侃的来源,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便是在盛产黄花菜的湖南某地区,宴席喝酒庆祝过后,最后一道是来一道醒酒的清炖黄花菜。“等到黄花菜都凉了”的意思就是主人畅饮过后,有时候倒忘记那最后一道醒酒美味了,于是就会有客人埋怨,顺口就会说:快点啊,我等到黄花菜都凉了!是为调侃,不伤人面。
◎ 新鲜的黄花菜鲜嫩可口
◎黄花菜经过蒸、晒,加工成干菜,是很受欢迎的食品。一般火锅店或者吃麻辣烫都十分常见。中医认为,黄花菜有健胃、利尿、消肿等功效;根可以酿酒。
再后来读《诗经》,读到《卫风·伯兮》曰:“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原来,萱草在中国有几千年载培历史,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于是知道,它有个很文雅的名字——萱草。有思念、忘忧之寓意,又名忘忧草。
萱草其实不等于黄花菜。黄花菜是萱草属植物的一种,而除黄花菜外的萱草属植物多半不可食用。
萱草在唐宋年间,民间种植很普遍,通常种植于住宅的后庭。后院常是眷属与母亲居住之地,是处于整个住宅的北部,所以母亲又有“北堂”或“萱堂”的代称,人们为想念母亲而尊萱草为母亲花。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诗人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苏东坡诗:“ 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枝,葶葶乱叶中,一一芳心插。”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萱草是中国的母亲花。
◎ 我国古代椿代表父亲,萱代表母亲,因此也有椿萱并茂之说。
关于萱草,还有个传说。
相传,大泽乡起义前的陈胜,家境十分贫困,因为家中无米下锅,不得不出去讨饭度日,加之营养缺乏,他患了全身浮肿症,胀痛难忍。
有一天,陈胜讨饭到一户姓黄的母女家,黄婆婆是个软心肠,她见陈胜的可怜模样,让他进屋,给他蒸了三大碗萱草花让他吃。对当时的陈胜来说,能解决饥寒交迫的萱草花是那样香甜可口,不亚于山珍海味。只见他狼吞虎吞,不一会三大碗萱草花全进肚子里去了。几天后,全身浮肿便消退了。陈胜十分感谢黄家母女,并表示今后会报答的。
大泽乡起义后,陈胜称王之时,他没有忘记黄家母女,为感谢黄家母女的恩情,便将她们请进宫里。每天摆酒设宴,那无数佳肴珍膳都引不起陈胜的食欲。突然,陈胜想起了当年萱草花的美味,便请黄婆婆再蒸一碗给他吃。黄婆婆又采了一些萱草花,亲自蒸好送给陈胜。陈胜端起饭碗,只尝一口,竟难以下咽,连说:“怎么回事,味道不如当年了,这可太奇怪了。”黄婆婆说:“实际没什么可奇怪的,这真是饥饿之时萱草香,吃惯酒肉萱草苦啊!”一席话,羞得陈胜跪倒在地连连下拜。黄婆婆连连说:“使不得,使不得”。忙把陈胜扶起来。
从此,陈胜将黄家母女留在宫中,专门种植萱草,并时常吃它。同时,又给萱草另外取了二个名字,一名为“忘忧草”,一名为“黄花菜”。因为黄婆婆的女儿名叫金针,而且萱草叶的外形像针一样,所以人们又叫它“金针菜”。
消息一传开,人们就纷纷用萱草根来治疗浮肿病症,后来被郎中发现,经过反复应用成为一味常用中药。
◎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萱,宜下湿地,冬月丛生,叶如蒲蒜辈而柔弱,新旧相代,四时青翠,五月抽茎开花,六出四垂,朝开暮蔫,至秋深乃尽,……今东人采其花跗干而货之,名为黄花菜。”因其花的颜色呈金黄色而名黄花菜,据其形态像金针而取名为金针菜。
萱 草
历代医书讨论萱草甚为详细,《本草注》谓:“萱草味甘,令人好戏,乐而忘忧。”晋代嵇康在《养生论》中写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蠲通“捐”,是抛弃之意)。《本草求真》谓:“萱草味甘而气微凉,能去湿利水,除热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无有忧郁。”清同治期间,称着江南的费伯雄于《医方论》说:“劳者,五脏积劳也。伤者,七情受伤也。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忧愁太过,忽忽不乐……萱草忘忧汤主之。”1993年王楚翘、范斌等报导《萱草花治疗失眠症的临床与实验报告》,认为此药有镇静安眠作用,且少有副作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症,尤其是肝功能障碍伴有失眠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药物。
• end •